红色义汉首次发现
兵工厂珍贵合影
义汉兵工厂再次迎来兵工后代寻根
2025年4月6日,义汉兵工厂再次迎来兵工后代寻根。军工十厂原一工部副工长、工务科长袁松山三个子女袁建国、袁四保、袁五保从长治驱车来到平城镇义汉村,寻根父亲工作和战斗足迹,并赠送了家里珍藏近八十年的军工十厂合影。
展开剩余78%4月6日上午10时,在平城镇二级主任科员赵永红和义汉村党支部书记任伟进的陪同下,袁建国、袁四保、袁五保三人满怀父亲生前嘱托,走进革命老区红色义汉参观学习,感悟父辈军工奉献精神。
在军工十厂机工房前,他们凝望着历经岁月沧桑的军工十厂厂房,仿佛又看到了八十年前这里热火朝天生产炮弹的场景。
在展厅里,面对泛黄的老照片、布满岁月痕迹的工具和带着历史温度的实物,他们的目光逐渐变得温热而湿润。那些泛着金属光泽的老旧零件、记录着数据的泛黄笔记本,在静默中勾勒出父亲与工友们在军工岗位上的奋斗剪影。这些实物不仅是岁月的见证,更是父辈们将青春与热血融入军工事业的印记。它们默默诉说着那一代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奉献精神,让后辈们在触摸历史的温度中,深刻感受到军工情怀的传承与厚重。
据袁建国、袁四保、袁五保讲,他们的父亲叫袁松山(1918.1——1986.12),1918年1月出生于河南省滑县(今河南省延津县)袁庄村,1932年进入焦作煤矿王封矿工作;1945年8月焦作煤矿解放后在新华公司机械股工作;1946年10月随新华公司保护机械设备备战上山至陵川县平城镇义汉村,先后在铁工部、一工部工作,担任领工、副工长、工务科长等职;1949年8月后,军工十厂二次搬迁长治,先后在韩川、安居等兵工厂工作,任工长、党总支书记、车间主任;1955年3月调潞安矿务局工作,任煤炭工业部第十工程处副处长、潞安机电修造厂厂长、潞安矿务局机电处处长等职。
他们说,父亲袁松山生前经常给他们讲自己在焦作煤矿和军工十厂的故事,还珍藏着当年拍的军工十厂一工部全体职工合影。去年年底,当他们在网上看到军工十厂建立展馆后,当即决定到平城义汉寻根,并赠送家里珍藏近八十年的照片。
老兵工袁松山三子女赠送的这张照片拍摄时间为1949年5月31日,照片说明为“军工十厂一工部全体职工摄影纪念”,前排左四为一工部副工长、工务科长袁松山。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张军工十厂部门职工合影,弥足珍贵,填补了军工十厂资料缺项,丰富了军工十厂的历史.
随着“红色义汉”的知名度借由央视《国宝档案》的深度报道、红色乡村摄影展的生动呈现正规在线配资平台,以及地方政府对军工十厂旧址的保护性修缮与史料挖掘工程持续推进,越来越多曾在这片土地上挥洒热血的老兵工后代,正沿着父辈的足迹踏上寻根之旅。从焦作煤矿工人后代崔世朝重走祖辈搬运设备的太行山路,到90多岁高龄的老兵工宋世财、和庆学、张有贵、侯栓喜等重返故地追溯建厂历程,到更多的兵工后代张允斌、宋跃平、武丁平、武钢平、冯红星、张宏伟、张锦涛、王文芳、赵文斌、侯世英、和小五、付保平、杨书明、任丽梅、苏志兰、任建胜、贺建中、李志文、董长平、刘长平等寻根父辈战斗足迹,这些跨越时空的回访不仅串联起散落的记忆碎片,更通过亲历者口述、珍贵照片与实物资料的捐赠,让晋冀鲁豫军工十厂从图纸上的旧址轮廓逐渐丰满为一部鲜活可触的奋斗史诗。当泛黄的老兵工照片、斑驳的工具器械与新一代的探寻目光在陈列馆内交汇,那段曾隐匿于太行深山中的军工传奇,正以更完整、更立体的姿态走进公众视野,在红色精神的代代传承中续写新的篇章。
发布于:北京市